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623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成本精算的讨论

  [复制链接]
46230 94

第一辑
无法实现精算的原因初探
过去的几年里,讨论最多的是业务规范。业务规范的目的是让业务装进合适的单据,让我们的成本核算得到准确的基础资料、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拿到了准确额基础数据,很多企业也没有办法做到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分析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相关的设置不够科学。
比如,没有设置按产品系列的成本中心,有些能直接加入到产品系列的费用没有直接计入,而是计入了公共部门,分摊就成了吃大锅饭。
又如,一个人为多个产品系列服务,却不是按照为产品提供的劳务量来分摊,却采用了产品的投入工时分摊
2、人为操作的错误
规范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有相关的考核、激励制度,但是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隐蔽错误——这种错误表现出来的是正确的单据,但会影响核算结果的精确
3、系统的局限
比如工单分几个月领料,但是退料的时候,会根据当月加权平均价格退,比如上月领料的加权单价是10元,领用了9999个,本月领用1个加权单价是9元,本月把10000个物料领完了,却临时取消了订单。当月退料1万个,退仓金额9万元。而领料总金额=99999元。物料退完,金额还有9999元。这就形成了工单的“虚挂”,而库存的材料加权却会忽略这部分金额
4、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的混乱
规范的思路是工单按单领料,可实际生产管理中,车间工单间相互挪料,改修挪料,工单的不良品与损坏料件无法及时退仓导致工单生产卡壳。
5、缺乏分摊依据
比如水电费,因为没有分表所以不知道具体用量,比如螺杆式中央空调供很多层楼的冷(暖)气,具体的分摊依据不好找,难以准确划分。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破解,来完成我们的精算?
未来的一年时间,我将为大家在如何精算、如何用好ERP系统给大家做系列的分享。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94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6 17: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系统各种单据价格来源分为四种:

1、取自采购订单(加工费则取自委外加工单),这是材料采购入库的单据取价的方式
2、取自加权平均价格
当月的工单领退料、部门领退料、仓库之间的调拨、仓库之间调拨,借出借入(及归还)、报废单
3、半成品、成品、委外加工半成品成品入库,取自工单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有料工费(加工费)组成。这个是来自成本系统(核算)的,完工入库单价是逐个工单各自计算的。当月同一个产品多个工单的完工成品的单价=完工入库金额之和/完工入库数量之和
销售成本取的单价,其实也是属于第二种计价。是针对月初库存加本月完工入库做的加权
移动平均是华而不实的一种方法,我们成本是一个月计算一次,这个移动平均来的太晚了。
4、以我们录入的价格(金额)为准,录入多少就是多少,这个适用的单据有:新上系统的开帐单,成本调整单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6 22: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辑 工资计提差异调整的技巧
按原计提金额冲销上月计提分录,重新计提一个正确的。
然后做发放的分录。这样差异就没有了。当然,很多企业选择的是调整差异。
本来计提是在贷方,结果差异调整可能在贷方也可能在借方,这样到了年末要统计计提多少,发放多少的时候一个头12个大。调差额才是最麻烦的。
我建议是原样红字冲回,重提一个正确的。这样,应付职工薪酬贷方就是计提数,借方就是发放数,清爽。
我们在审计的时候,审计人员让我提供计提和发放的数据。几个工厂上千条记录要去猜谜。后来才狠心让全额冲销,然后重新计提正确的。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6 22: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辑 制造费用设置明细的目的
制造费用还是期间费用,这个可以根据行业特点来划分。没有定式的。合理是第一位的;管理需求也是要满足;一贯性也要贯彻。

制造费用为什么需要搞那么多明细科目
巴掌装袜子里,数不清手指头,扒拉开来明细,好数。
1、便于统计各项费用。并对费用加以比较、分析、控制。
2、不同费用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摊依据
3、有些制造费用的科目是系统生成的,比如折旧费、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从仓库领用物料,设置明细,可以把手工记账科目和系统自动记账的科目分开
4、有些费用科目,不止是要按部门设置,还需要按明细项目核算,比如车辆的费用、通讯费希望记到个人
5、审计需要检查勾稽关系,比如应付职工薪酬,需要和制造费用-工资奖金、工会经费等科目核对。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7 2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2011年7月出版《做顶尖成本会计应知应会150问》以来,更多的将规范全盘业务做成本作为最重要的理念在躬行。
然而,业务规范之后,我们却逐渐发现,核算还真不能小觑。要说产品盈利能力分析,这个不得不先说到一张表——产品损益明细表。这个表把成本项目——料工费逐项展示,也把费用项目——管销财做了分摊。直到分摊营业外收支,计算所得税,得出净利润。这个表很重要,作用有三:
一、        用于管控我们自己成本的趋势:材料比重、直接人工的效率高低、产品制造费用的变化趋势
二、        用于指导市场定价,知道准确的成本,卖什么价格我们能盈利;
三、        用于与竞争对手PK,市场不相信眼泪与谎言,人家的价格摆在那里,同样质量你不比人便宜,意味着自己没有生存空间。

我从哪几方面入手?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我归纳成以下几方面:
实施成本精算方案;
规范ERP系统的操作;
通过分析、控制、考核创造效益。

经过了几个月的研讨,终于把成本核算新方案定下来了。
ERP的规范操作,从上岗培训、例常培训、操作指南几方面着手。
分析控制与考核,需要建立体系,只靠人的主观去关注远远不够,需要成本监控体系,发现问题能及时分析、对策,需要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各部门的KPI考核来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7 2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        成本精算
成本核算准确,对经营层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业务规范良好的企业,想要做到把成本算准确,还是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实际业务、使用的系统来综合考虑,针对各个成本要素做深入的分析,选择最合理的分摊方式保证成本核算的精确。笔者结合了解到的一些实际业务,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做了成本精算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一些思路和方法与诸位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7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不满意,诸多不满意
虽然业务规范已经做的不错,也就是说各业务块之间的数据关联是顺畅的,业务已经能规范地装进预设的单据里。成本核算这部分工作,完工产品的料工费在现有的核算方式下是准确的,不存在核算错误的问题,但是是否科学合理还值得商榷。
客户产品损益明细表,是按每一笔销售记录,列示客户、收入、成本、费用、所得税,最后计算出来每一单的净利润。我们先看这个表的用途:
(1)        反映产品盈利能力,便于经营层做决策和产品规划;
(2)        用于市场定价,利用价格优势与竞争对手抢市场;
(3)        分析产品成本要素的变动,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
(4)        辨别客户优劣、针对重点客户制定相应销售策略;
(5)        分析产品贡献和市场趋势,合理分配资源,淘汰亏损产品。
所以,我们核算结果极可能影响到市场份额、产品的生死。相反,我们如果提供不了准确的核算结果,相关部门可能就要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取这些信息。
经营层针对核算结果提出了如下疑问:
(1)        期间费用分摊到产品的依据是什么?
(2)        产品成本的可靠性如何?
(3)        损益明细表的数据可信么?
数据使用者(经营层、销售部门)的抱怨:这是我们要拿着去市场上打仗的情报,我们情报的准确、及时,决定了我们这个集团军(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我们各个纵队(产品系列)的番号是否继续保留。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所以,我们财务责任重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8 13: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辑 特殊行业损耗的处理
案例:使用多种规格的钢板加工30-40中零件(做半成品核算,每个零件0.1KG到5KG),然后在装配加工多款成品。半成品(零件)在SAP里单独下工单生产,由于到仓库领用钢板不便于分割,结果没中零件或每张工单实际消耗多少钢板核算不清。而且产品不断优化设计,损耗率不好测算。

方案:生产BOM核定损耗。 让算不清变得可计算。生产BOM考虑损耗不是稀奇事。这是很多行业的操作思路。
如果有出口,出口产品按照实际重量备案,这个BOM叫做备案BOM,两个BOM各有其用途。
既然你知道优化了,你重新让他们测算损耗就行了。让设计的人根据图纸测算出来新的损耗。让专业的人去协助,不要拍脑袋。
实际损耗和核定损耗可能有一点出入的。和工人的技术、经验有比较大的关系。 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工人多做一些节约用料的方案。分车间投料还是必要的。实际盘点后,你的实盘数和理论剩余数有差异,这个差异要在一次分摊的。
一般来说,生产BOM应该考虑了绝大部分的损耗,差异一般会很小的。如果超了,采取罚款,节约了,可以适当奖励。这样工人就有动力去做节约。每个季度调整一次损耗也可以的。这样可以促使工人不断改善。
压铸和注塑还有吸塑产品,都存在这个问题的。吸塑产品的损耗一般会比核定损耗大。为什么?因为吸塑产品,我们只考虑了边角料,可实际生产中,我们会做坏一些,一卷料开头和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利用不上。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28 13: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辑 委托加工特殊业务处理
三江以我们公司金龙马的名义去买恒佳的原料,加工以后再以金龙马的名义销货给我们金龙马和恒佳,销货时怎样做账。
金龙马  卖主  委托加工方(发出)
三江:受托加工方
恒佳:客户
三江以金龙马的名义下单给恒佳采购原材料,恒佳送货到三江:
金龙马的分录:
借:委托加工物资-材料  (三江)  100万
贷:应付账款 100万
三江,收到材料,做客供料的入库,只记录数量,没有单价.所以没有分录可做.
三江加工好,确认加工费:
借:应收账款 11.7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加工费)  10万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销项税  1.7万
货都加工好了,然后有一部分卖给恒佳,金龙马拿到三江代送货的清单:
1 确认加工费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销项税  1.7万
借:委托加工物资-加工费 10万
贷:应付账款  11.7万
2、确认委外入库
借:库存商品 110
贷:委托加工物资-加工费 10
贷:委托加工物资-材料 100
3、做销售给恒佳的收入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chenly22 chenly22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3-3-28 13: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张老师,期待书早点到,慢慢的学习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4-11 05: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无法实现精算的原因初探

过去的几年里,讨论最多的是业务规范。业务规范的目的是让业务装进合适的单据,让我们的成本核算得到准确的基础资料、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拿到了准确额基础数据,很多企业也没有办法做到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分析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
相关的设置不够科学。

比如,没有设置按产品系列的成本中心,有些能直接加入到产品系列的费用没有直接计入,而是计入了公共部门,分摊就成了吃大锅饭。

又如,一个人为多个产品系列服务,却不是按照为产品提供的劳务量来分摊,却采用了产品的投入工时分摊

(2)
人为操作的错误

规范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有相关的考核、激励制度,但是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隐蔽错误——这种错误表现出来的是正确的单据,但会影响核算结果的精确

(3)
系统的局限

比如工单分几个月领料,但是退料的时候,会根据当月加权平均价格退,比如上月领料的加权单价是10元,领用了9999个,本月领用1个加权单价是9元,本月把10000个物料领完了,却临时取消了订单。当月退料1万个,退仓金额9万元。而领料总金额=99999元。物料退完,金额还有9999元。这就形成了工单的“虚挂”,而库存的材料加权却会忽略这部分金额

(4)
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的混乱

规范的思路是工单按单领料,可实际生产管理中,车间工单间相互挪料,改修挪料,工单的不良品与损坏料件无法及时退仓导致工单生产卡壳。

(5)
缺乏分摊依据

比如水电费,因为没有分表所以不知道具体用量,比如螺杆式中央空调供很多层楼的冷(暖)气,具体的分摊依据不好找,难以准确划分。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破解,来完成我们的精算?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4-11 05: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3.
实地调研,管住
95%的费用很简单

我调查了几个工厂的费用情况,无论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找出710项个费用的二级科目,就达到了该项费用的90%~95%。

一般费用科目有七八十个,只要针对十分之一的费用科目做好分摊,那结果就很靠谱了。

针对这90%以上的费用,我们可以逐个分析,选择最合理的分摊方式,当然部门设置、项目核算、单据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配置。用这些配置我们可以实现费用尽可能多计入具体的产品系列。

设置案例分享:

1)按产品系列分别设置部门(成本中心)领用辅料,这样辅料的费用就计入了具体的产品系列,这个费用可以选择投入工时在这个系列当月的工单分摊。

2)设置项目核算,比如研发支出,我们按项目核算,能直接归集到研发项目的,我们挂到具体的项目上,公共的费用再考虑单列或者按照受益程度分摊给相应的研发订单。

3)通过设置“水口料领料单”和“水口料退料单”,专门针对水口料的再生利用业务做专门的核算。该项投入多少,产出多少,计入费用多少(退料金额-领料金额)就非常清晰。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4-11 05: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迫不及待的新方案

我分析了几个工厂的制造费用。 8~10项占费用的95%左右。这些费用如果都选择了合理的分摊依据,基本也就准了。 可他们直接计入产品系列的很少,都用投入工时分摊。 我给他们做了个精算的方案。 把这10项左右的费用,通过设置成本中心,能直接计入的直接计入产品系列。 制造系统的人员,我让他们按照服务的产品系列,把他们的工作量列出来。每个人的工资都分到了产品系列。给领导逼的。从董事长、总经理、研发副总、工厂的领导。销售部 都说产品损益不准。

现在研发这块也把人的工资分到了具体项目。没有产出的项目的费用单列。不分摊给产品。 做完账,我们把工资单独做一个转入各产品系列和研发项目的调整凭证。

其他需要调整的费用也这么处理。导出获利分析,然后再做期间费用的分摊,算成本前先做调整凭证。 研发支出是做了系统的凭证,转到各个研发订单了。 销售费用无法对应到产品,只能表外逐项分析。

第一个月实施工作量很大。第二个月用现成的模版就轻松了。

销售费用里的维修费、运杂费、销售提成这些大项都分到了每一单销售里。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4-11 06: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5.
直接材料应该这么才准

直接材料这块的成本归集、分摊,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工单与BOM的关联

对绝大多数行业而言,生产工单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元。工单告诉我们要生产什么成品多少数量,还有计划何时开工、完工、在那个工作中心(生产线或机器)制造等信息。

工单生产的成品所需的物料有哪些?工单如何获得这些信息?我们知道工单根据所生产的成品的BOM展开,物料的BOM用量(比如一辆自行车2个轮胎)乘计划完工数量(100辆)得到工单所需具体物料的数量(200条轮胎)。实际工作中,产品构成的物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会发生变化,比如零部件的更换、升级,旧物料还没有使用完,新物料也开始有采购的情形下,一个工单可能同时使用旧物料和新物料也可能当天的某一个工单用的旧物料,之后的工单用的新物料。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

工单根据BOM展开计算的物料需求不准确,需要下达工单的人认真检查并修改,否则后续的领料单打出来,仓库无料可发或者不够数量。

如果成品的实际使用物料已经发生了变更,则需要及时更新BOM,避免根据BOM和生产计划运行MRP的时候出现误采购。

(二)、工单材料投入

生产部门严格按工单领料,并且按照工单管理好工单的物料,损坏和不良的材料需要及时退料,以免工单因为损坏不良导致物料不满足生产。

工单物料管理,需要禁止的事项如下:

(1)
工单之间的挪料;

(2)
超工单领料;

(3)
通过其他费用性领料供工单使用。

(三)、工单材料价格计算相关问题及对策

一般来说,工单当月投入(领料及退料)材料的单价是按照当月加权平均单价。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上月领料在本月退料,领料的成本和退料成本不一致,经常导致成本异常,比如上月领用1万个,单价1元,可本月退料9000个,单价是0.9元,工单剩余1000个材料做成了成品入库。领退料差异900元分摊到1000个材料,工单耗用的1000个材料的单位成本就成了1.9元/个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几种,推荐给大家:

(1)
工单尽可能把计划数量下小一些,不要让工单跨3个月(2个月是难避免的),让绝大部分工单是当月下单当月完工,少数的工单是月末下单下月完工。

(2)
如果当月不生产的工单,月末下单,次月再领料,或者月末这一天打出系统的领料单,但是审核过账等到下月1号再处理。

(3)
定期清理不生产的工单,超过2个月(比如2月下的工单,4月底做清理)避免不生产的工单物料被挪用,也可以避免上述领退料差异年末一次性处理对成本产生册影响。

(四)工单完工产品成本结转

完工产品的材料成本,很多人误以为是按照BOM用量×完工入库数量×当月加权价格计算的。其实前面讲到了工单和BOM可能不一样,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了,我们要依工单而不能依BOM。这样我们就能列出公式了:

当月部分入库的成品分摊的材料成本=Σ工单物料需用量/工单计划生产数量×成品入库数量×当月加权价格

注:工单物料需用量=物料的使用个数×工单计划生产数量。

为了避免领退料月份单价不一致造成的差异,绝大部分的ERP软件工单结束月份的材料成本结转的逻辑:

完工产品材料成本=工单材料成本余额

(五)工单专属的费用

一个工单除了工单里的物料用领退料单处理外,我们前面提到的生产损坏物料退仓,这块的损失需要计入制造费用,分摊到产品上来;没有挂BOM里也没有在工单里体现的物料(辅料、包材等)其实也是产品的“材料成本”,我们不因为他计入了制造费用而忽略它。这里的注意事项:

把损坏的计提、费用性领料,设置按产品大类成本中心来归集、领用。

(六)不可为则不为

如果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勉为其难,在产品研发、试产阶段,BOM未定型,很多物料是临时采购来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算准产品成本,既然无法算准,索性不算成本。发生的相关支出都计入研发费用,研发试产的成品一般计入研发费用的包括:

(1)
从仓库领的物料(材料、辅料)

(2)
用采购申请直接购入,报账当月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材料。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5-20 17: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比较忙,过段时间再分享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5-25 07: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6.        特殊行业损耗的处理
案例:使用多种规格的钢板加工30~40中零件(做半成品核算,每个零件0.1KG到5KG),然后在装配加工多款成品。半成品(零件)在SAP里单独下工单生产,由于到仓库领用钢板不便于分割,结果没中零件或每张工单实际消耗多少钢板核算不清。而且产品不断优化设计,损耗率不好测算。
方案:生产BOM核定损耗。 让算不清变得可计算。生产BOM考虑损耗不是稀奇事。这是很多行业的操作思路。
如果有出口,出口产品按照实际重量备案,这个BOM叫做备案BOM,两个BOM各有其用途。
既然你知道优化了,你重新让他们测算损耗就行了。让设计的人根据图纸测算出来新的损耗。让专业的人去协助,不要拍脑袋。
实际损耗和核定损耗可能有一点出入的。和工人的技术、经验有比较大的关系。 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工人多做一些节约用料的方案。分车间投料还是必要的。实际盘点后,你的实盘数和理论剩余数有差异,这个差异要在一次分摊的。
一般来说,生产BOM应该考虑了绝大部分的损耗,差异一般会很小的。如果超了,采取罚款,节约了,可以适当奖励。这样工人就有动力去做节约。每个季度调整一次损耗也可以的。这样可以促使工人不断改善。
压铸和注塑还有吸塑产品,都存在这个问题的。吸塑产品的损耗一般会比核定损耗大。为什么?因为吸塑产品,我们只考虑了边角料,可实际生产中,我们会做坏一些,一卷料开头和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利用不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49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4-27 04:18 , Processed in 0.11682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