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469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成本实务答疑(05年以来答疑精华)

[复制链接]
74694 195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Q172:小睡虎:噢,jinwa不好意思我也是知道大概。公司是做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发电厂厂用电保护及电气监控系统产品,我没有做过这个行业的成本,以前是做空调的成本核算,不知道你对这一行业是否了解。
A:原来还是生产企业,与做空调成本核算原理是一样的。成本核算做到最后都能举一反三:了解业务,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了解物流转化信息流的操作方式,了解原来成本核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就可以了。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Q173:翎儿:我也好想学成本,去一些大点的企业,人家都问你懂成本核算吗,我就是不懂呀,想学啊,又不知从何学起,看着书又枯燥,看不下去,怎么办?
A:成本核算其实不难,但是很灵活,需要面对很多日常物流方面的问题,所以书本上的理论只是一个依据,实际操作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流程来处理。欢迎常来这里看看,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的。

计入无形资产的处理是错误的,适宜先计入开办费,等有收入之后再转入期间费用。也可以将探矿开始之后视同已经开始营业,计入当期费用也可以。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Q174:对企业开办费的一点认识
一、    关于开办费的定义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有如下表述: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而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二条又有如下表述: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
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开办费应当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前款所说的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
由此可见,尽管财务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与税法规定是一致的。
二、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
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开办费应该记入“长期待摊费用”,而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二条,开办费则应该记入“递延资产”。
笔者认为,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而后面又将开办费表述为“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既然已经知道“是一次性计入”,而且时间是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因此我觉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也许在制订此制度时,考虑了开办费发生时间会很长,甚至超过1年。但是“待摊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是依据需要摊销的时间长短来确定的,而不是发生的时间长短确定的。
三、    关于摊销期限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的是“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会计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是“开办费应当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
对企业开办费的摊销,现行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之间存在的时间性差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造成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在纳税申报时,不得不根据《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调整企业所得税,人为加重了财务核算负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既然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就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项分别负担的费用,分别在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核算”。
首先,开办费是任何一个企业成立之初都必须发生的,只不过是金额的大小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是任何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当然有了这个前提,企业也不一定就能持续经营下去,甚至在筹建期间就夭折了,但是任何通过正常成立的企业都是希望能持续经营的,从这个角度看,开办费不应该一次性摊销。其次,开办费应该依据会计准则第三十二条,记入“递延资产”,即“长期待摊费用”。同时结合税法将摊销期限在5年的期限内分期摊销,而不是“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这样不仅承认了开办费是一项资产,同时也简化了财务核算程序,避免了财务与税法不一致给财务人员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开始营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述:到底是必须有收入呢还是对应营业范围内的业务或者劳务已经开始有支出开始计算?

我一直认为是有收入才转,但是象您提到的问题中,虽然有探矿,但是并没有探到矿,我认为是业务已经开展但无收入或者说是未有价值的发现。但不能说你没有营业。企业的开办到底是到收入实现前一个月才算开办完成还是取得营业执照,还是政府、税务、财政等已经认可这个实体的存在就算开办完成?
如果认同前一种方式,则仍可计入开办费,如果认同后一种,则计入当期的费用。
欢迎你把你的意见说出来,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Q175:看了你的贴子受益许多,谢谢你!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我是一个食品烘焙企业的会计,对于成本的核算总是倒挤出来的,而且对每一个品种不能进行单独的核算,我们现在要加强成本的管理,你能不能说说你的高见,怎样才能对每一品种做好成本的核算(做得太细非常地累)?另,象我们这种企业用什么财务软件较适合?哪种进销存的软件好用?
A:能否核算到具体的产品要看成本的投入是否能分清,建议生产技术部门协助做一些机器工时,定额人工工时之类的标准。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以存计耗也可以。只是领料的时候尽量将大的成本项目按照产品来。基础资料完备就好处理了。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Q176:我在向你请教关于家装公司的成本应该怎么核算。能具体说一下都分 那几块,我也是帮忙问的。
A:首先按照单然后按照该业务下细分的各个项目核算为宜。家装一般分为水电、木工、泥水、油漆就可以,如果厨房还有天花工程是不同工程小组负责做,按工程小组来分比较合适。
车间的管理人员、工人工资记入生产成本-工资,不固定的奖金是否须先记入制造费用
一般而言,车间计入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的是直接工人工资,间接人员和管理人员计入制造费用。以上人员对应的奖金计入对应科目。
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其发生如果有成本承担的对象,则可放在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科目下,待完工入库之后转入完工产品。如果是属于培训或者找不到具体的承担对象则可由其它产品承担,或者转入管理费用,发生的费用处理方法也一样。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Q177:请问楼主:对于标准成本法下产生的差异如何处理较为妥当?如果到年底一次性计入销售成本,税务方面对此不知有没有异议,据楼主所知,国内通用的方法是什么?也欢迎广大同行对此发表见解。国内目前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好像不多,我公司外商投资方要求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虽然与国内的标准成本法不完全一致,但道理相同,我...
A:采用标准成本的核算方式,材料成本差异在月底可以根据完工产品的材料成本进行分摊,调整之后的成本其实还是实际成本。
一般企业的做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差异只分摊给完工产品,分摊的基数也是按照完工产品的材料成本。
另外一种做法是按照从仓库领出的材料来分摊差异。与前者的差别是在线材料及半成品的材料成本都已经调整为实际成本(这种方法有系统分摊才可实现,人工分摊很麻烦,工作量比实际成本还大)。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178:您好,我还是觉得不能放在开办费,这是一个高风险并高收益的行业,私营刚刚开始介入,如果找不到矿就意味投资失败,如果找到就会发横财,我们的开公司宗旨就是盈利,现在我把它们记入开办费,所得税年终汇算时还得按税法调整,又不能等到有收入的时候再去摊销吧,我依旧坚持想放在存货下设的开发费用明细,等有收入时按比例结转成本.
A:如果不放开办费,则可计入当期的期间费用。所得税申报为零申报即可,利润为负数。
存货下设开发费用明细的做法找不到理论依据。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A179: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 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对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
(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根据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非增值作业不能创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创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机会。增值作业与非增值的判断标准如下:(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得其他作业得以执行。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都是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需要选择一个首要的分类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法作为辅助。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的层次属性: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
作业的输出: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
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作业的增值属性: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
组织: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
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
计量单位: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如次,小时,个等等;
作业能力: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
作业成本: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
可控成本: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

作业账户 作业也需要管理,作业账户就是用来对作业进行管理的。但是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单元作业账户,批别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根据管理的需要;各作业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下)
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
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
作业动因: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表示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根据成本动因确定的可能的分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可能的分配方式
有关成本动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章《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分析》。
分配路径:作业成本法中定义了很多的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等可以参与成本归集与分配的对象,也定义了很多成本动因。分配路径就是把这些独立的分配对象和成本动因关联起来:例如:人工工资按照各个作业的人数分配到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装配作业。加工作业根据各个生产批的加工共时分配到各个生产批号。成本从人工工资流到生产批号就是分配路径。分配路径把分散的作业成本要素组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2 分配路径举例
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 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他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3早期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4是作业成本法概念模型,也是一种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4 初期的作业成本概念模型
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5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图6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展开
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作业是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成本法的五大认识误区
  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改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另一点是它强调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将成本控制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和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但笔者认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有其特定条件和环境,并非对每个企业都适宜。由于人们往往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因而形成了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各种类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是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高度自动化的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在现代化制造企业中,产品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直接人工成本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导致作业成本法的应运而生。可见,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制造环境产生的成本结构的重大变化,通过合理分配间接成本来保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并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它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的技术条件和成本结构。对于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及制造费用、人工费用较高的企业可以试点推广,其运用效果要更好一些。作业成本法在非制造行业中如金融、商贸、卫生业等虽已有应用案例,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不广泛。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成本结构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仍有较大的适用空间。
  误区之二:作业成本法的效益大于实施成本。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除了考虑其适用范围外,还须考虑其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作业成本法需要对大量的作业进行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等额外工作,因此其实施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从成本效益平衡的角度出发,并非任何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所增加的效益都会大于实施成本。另外,工艺复杂的企业中,其作业通常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上千种,对这些作业一一进行分析是不必要的。如果企业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只能对那些相对于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而言比较重要的作业进行分析,企图面面俱到只能得不偿失。
  误区之三: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准确计算成本。目前,理论界对如何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谈得较多,而对如何由作业成本计算进入到作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得不够。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其核心是以“作业”为中心的新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而形成的作业管理,可视为20世纪初泰罗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在企业管理上又一重大的革命性变革。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作业分析使管理者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改进业务流程,增加企业价值。如果忽略了企业管理流程的再造,将作业成本法只局限于成本计算,不仅未抓住作业成本法的精髓,而且没有对作业流程的分析、重组,成本信息的精确性也会降低,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关键在于通过作业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促使管理现代化,增加企业的价值。
  误区之四: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体是会计人员。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牵扯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所有员工的参与,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只有全员参与到作业管理中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作业流程的分解、改进和重组,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降低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可以说,会计人员固然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但所有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才是作业成本法成功的精髓所在。
  误区之五:作业成本法可以替代传统的成本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作业成本法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但并未获得我国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认可,因此企业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将作业成本信息用于财务披露和税收目的显然还存在法律障碍。面对作业成本法与现行会计制度的冲突,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现行成本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作业成本法,以保持成本制度遵守会计制度为前提;二是保持两套成本核算方法,以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用于会计信息披霞目的,同时实施作业成本法,用于管理目的。第一种选择虽然维护了合法性,但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出作业成本法的功能,而第二种选择虽然弥补了第一种选择的缺陷,但两种成本制度双轨运行的成本较高。可见,无论哪种实施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但是,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作业成本法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
  因此,任何先进的方法都不可能无原则地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必须走出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误区。这并不是否定作业成本法的科学性,我们强调的是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成本结构和成本效益原则,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当然,尽管有些企业目前可能还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基础,但对于先进的作业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充分借鉴,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成本核算信息是大有裨益的。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头到尾 控制成本
  目前,加强和改进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使企业改变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现状,摆脱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的困境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扩大企业成本控制范围,实现全面管理
  企业间接成本在总的成本费用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企业要取得产品成本优势,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制造成本的控制,还应扩展到整个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如设计研发成本、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和存货仓储成本等等,还有企业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期间费用。另一方面,从范围上不能只局限于生产领域,而应延伸到研发、采购和销售领域。
  实施事前控制
  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建立目标成本指标体系。目标成本指标需要经过多次的测算,从目标利润中选出最佳方案。指标制定过程应以市场为依托,依据市场信息、行情,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比价、需求趋势,本企业的资源状况,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功能计量,测算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优销价,然后通过产品销售市场调查,以销定产测算本期目标销售收入,优先扣除上交国家税金以及预测分析有关经济信息,制定产品销售目标利润。再依据公式:产品单位目标成本=产品单位销售价-产品单位目标利润,拟定企业的目标成本指标。但这不是最后敲定的目标成本指标,财务人员还应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设备水平以及材料供应渠道、价格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测算、分析、比较,如果所得成本达不到拟定的目标成本,要进行调整或重新设定。
  加强事中控制,避免无效成本
  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成本与落实责任制度,就应尽可能地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第一,企业应强化监督职能,设技术“监督”由工艺、质检等部门负责,经济“监督”则由财务、审计等部门来负责,而纪律“监督”则由纪检、监察等部门来完成,各负其职,分工明确。第二,加强物资管理,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车间物资管理及仓库保管工作进行检查、整改,并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做到证、账、物三对口,避免物资流失。同时,监督物资用向,推行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及时退库,以防丢、毁、损等现象的发生。特殊物资管理要责任到人,避免挪作他用而造成浪费。第三,资源闲置浪费和产品积压造成贬值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应为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条件,合理规划库存量。(1)企业闲置物资以价值量的形式流动,实现资产增值。通过对库存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清查,制定物资调剂、结账和限购措施,对一些不需用物资进行处理,盘活闲置资产。对企业中多余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土地、设备,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利用。(2)企业有权根据生产需要增减人员和固定资产,实行人员和设备合理配置。先规划出理想的人机比例关系,然后通过分析现有人员的技术层次及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设计实现现有人机的合理配置,防止人员或机器闲置。(3)以“零库存”形式为库存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方法,合理安排库存量,使之达到最优,避免不必要的仓储管理成本和可能发生的意外损失。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A180: 对于成本控制,JINWA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点经验:
1、成本核算的准确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比如,生产管理中将正常生产、改修、改制等区分有很大必要,这可避免因信息不全或者错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2、材料采购方面的降价,“太贵了”这句话可以和供应商多次重复,降价的空间永远有,这个是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环节;
3、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角度出发,协助供应商尽可能做到物美价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单价降低了50%,而质量比原来还好;
4、减少材料采购、加工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我们原来在一家采购素材,在另外一家喷漆,之后让喷漆的供应商负责提供素材,因为运费大大降低,所以供应商报价也降低了20%;
5、做好规划,固定性的投入力求经济:有些新机种生产,开发的时候,开一套模具,量产的时候又开一套模具,为了某种功能改进又改变部分模具,导致该产品投入过大,获利能力大大降低,如果只是一套模具,则可以降低很多成本。


成本降低、成本控制对于具体的企业有很多可以节约的地方,只是需要在这个工作上下功夫,而且,成本节约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都可以参与的。   ——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节约思路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2-10-25 0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A181: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上)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
  1.定额法。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
  1.定额法。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
  1.定额法。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如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其中限额法下的差异凭证又有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定额法工作做得很细,而且工作量相当大。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往往根据一定时期实际产量的实际消耗量和实际价格与实际产量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如材料成本差异只是通过公式计算,即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价格×实际耗用量-标准价格×标准耗用量。标准成本法工作量相对较小,但查明差异原因的工作不是十分细致。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下)
  四、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设置程度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定额的差异(即材料、生产工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等三大类五项,设置口径较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
  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差异,且不是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六、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分配方法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是:脱离定额的差异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定额变动差异一般按定额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在差异额较小时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对各种差异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在年终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具体方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或者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第二种方法。
  七、提供产品成本资料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定额变动差异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法下提供的产品成本是实际成本资料,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实际成本列示。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八、提供管理信息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成本按成本报表的要求划分成各成本项目,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数量要采用各种凭证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费用是通过对比实际数和预算数求出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责任由采购部门负责(如材料成本差异),哪些责任由车间负责(如材料数量差异),哪些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如固定费用产量差异)等。资料详细、系统,强调全面管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分清责任、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制的建立。
jinwa1718 jinwa1718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1-6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有兴趣,一定要认真看看这个帖子。
有话叫做: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
这就是通过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很多问题我们思考过也是一种经历,也会增长经验,提高业务规范的能力。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3-16 1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8年的答疑,还有写问题做了删减。
wang1982zheng wang1982zheng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3-5-31 14: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花钱买不到的好东西呀,赶快学习,要是脑子里面有个芯片就好了,随时拷贝,随时记忆,还马上就会用……
jinwa jinwa  版主  发表于 2013-8-17 20: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去追根究底,这样能力提升最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51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5-2 14:06 , Processed in 0.1017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