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07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走进音乐世界(一)

[复制链接]
3078 1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北大百年讲堂讲授《走进音乐世界》,其精彩部分整理出来

音乐何须懂   
■我们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低,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乎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这下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又说:“汤汤乎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变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变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这是中国古代妇孺皆知的故事。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
    我的第一个话题就是:音乐何须懂。好多朋友一看这个话题就惊讶了,心想我们本来是想通过在这里听周老师讲完以后就懂音乐了,怎么屏幕上打出这个标题来?其实我想在这个标题下面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和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听不懂音乐。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是在北京6所211工程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的对比调查。这个调查有一个题目叫做: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我们发现在众多原因当中,“听不懂”和“不知道音乐要表现的是什么”占了主要的比例。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小时候学钢琴,有一天弹个曲子叫《夕阳箫鼓》,这是根据我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我父亲来到我面前说:“这曲子你弹了这么久,你跟我说说它哪儿表现的是春,哪儿表现的是江,还有花、月、夜!”当时我憋住了,涨了个大红脸,说不出来。父亲非常不满,一转身说了声:“哼!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弹什么钢琴!”后来我又上了音乐学院附中。在附中里有一门课叫《音乐欣赏》,在这个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首曲子,给我的印象很深,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老师就讲了:“《四季》这首曲子啊,第一段叫‘春天’,乐曲表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地一片郁郁葱葱,牧人们在放牧,牛儿在草地上吃草。”然后我就趴在桌子上使劲儿想这牛吃草的场景,就是没听出来。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呢?其实,“高山流水”的故事对音乐这门艺术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蕴涵着一种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懂,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所以一般来说,当一个朋友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他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一直到上了大学的时候,我才搞明白。中央音乐学院有一门课,叫《音乐美学》。在这门课上,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我豁然开朗。这一道理简单到了什么程度?简单到了我觉得为这么简单的道理困惑这么多年特别亏的慌。其实在座的不用上中央音乐学院,也不用学音乐美学,大家凭自己的日常经验,凭直觉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大家想一想,音乐这门艺术,它是由声音构成的,那么它的最基本的材料———声音,具有以下两个属性:一个属性我们说它没有造型性。“当”的一声响,你说这是长的、方的、圆的?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一个听觉的信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我想,声音材料的这两个客观属性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由此得出的这个推论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我们搞音乐的人———音乐专业工作者也听不懂音乐!
    “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在主观上给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一种压力。什么压力?就是要从音乐当中听出视觉性、概念性的东西。而实际上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这种视觉性和概念性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音乐———搞音乐的听不懂,古代人听不懂,现代人也听不懂,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低,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那么现在我要跟俞伯牙说了:是你太不懂音乐了,如果你要是真懂音乐的话,你就不应该要求你的听众在音乐当中听出如此具体的内容,你把琴摔了实在太可惜。
    大家都听不懂———在座的听不懂,我们搞音乐的也听不懂,我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一个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的事实,独独没有告诉大家,是什么呢?就是搞音乐的人和那些真正喜欢音乐的人,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才不管什么内容懂不懂的问题。什么意思啊?就是不一定非要从音乐中听出很明确的,比如形象啊,思想啊,哲理啊,情感啊等等内容。概括地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局面,除了我们古代古已有之的、妇孺皆知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一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用我的话来概括,就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音乐普及方式。不信大家去看,过去的音乐欣赏基本就是这个路子:严肃音乐和轻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你要是想欣赏它,就要了解它;要了解它,就要深入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等。经年累月的宣传就使大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概念:对待那样一种严肃音乐,就必须以深刻理解的方式去欣赏,否则就是不懂。我本人也做过这样的普及工作。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告诉大家:音乐何须懂!
    听懂音乐很容易
    ■敏感的听觉,丰富的联想,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要想听懂音乐,你需要调整自己的联觉习惯,当然作曲家也要在作品上和声音定制上与听众对接。
    在这个标题下,我们来了解一下音乐的表现机制。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复杂,只要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什么是联觉呢?我们说,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些感受都和听觉有一种联系,这就是联觉———由一种心理感受引起其他心理感受的现象。联觉是人的一种基本感觉反映,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它。正是因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听觉以外的内容。
    中国有一句话,叫“唯乐不可以为伪”。什么意思?就是说只有音乐这件事不能造假。你心里怎么想的,你的音乐就能表现出来。作曲家通过音响来描绘自然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我们听众也是通过同样的心理反映机制,通过作曲家的音响领悟到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为什么有一句话叫“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呢?就是因为联觉的反映机制,是全人类共有的———不论古今中外、大人小孩,音乐通过联觉使人产生各种感觉。
    现在我们把两派音乐美学观点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我要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其次我们要说,你认为音乐欣赏仅仅是纯粹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因为以联觉为中介,音乐可以使人产生各种各样听觉之外的内容。
    那么大家就产生疑问了:我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呢?我们进一步分析。从作品的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使我们产生很明确的内容,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什么意思啊?就是作曲家选择这个声音和声音的码放方式,要和你想表现的东西在人的联觉上一直对应得特别好。如果你要是对得特别好,我们就都产生联想。如果你对得不好,那就不能怪我们听不懂了,是你写得不像,是作品的问题。
    我们听众并非一点责任也没有了。敏感的听觉,丰富的联想,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我们不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为什么?因为联觉人人都有,是本能的一部分。关键是联觉的体验习惯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
    总结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靠你是否关注它,听懂音乐很容易。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1

GKI009 GKI009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2-31 0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音乐世界(二)
理解音乐何须正确
    ■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在这个标题下,我们来谈一谈音乐欣赏的基本特征。关于音乐艺术,我得到的两个最多的反馈,一个是听不懂,再一个就是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对乐曲产生了某种感觉,你去查一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你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是要回到联觉的机制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内容的,这个机制决定了我们有以下推论。
    第一,很多东西音乐不能直接表现,如视觉性、思想性的东西;第二,以联觉对应关系为中介,音乐表现了什么,一定是不确定的。同一个作品,可以有多种解释。理解的不对,不是听众的错。音乐内容的理解,必然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圈内人人皆知,就是没有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那些真正搞音乐的人和音乐爱好者,他们才不在乎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我们学校有一个名誉教授,叫傅聪。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父亲是我国大翻译家傅雷。傅聪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望的钢琴家,他的国学修养特别好。在我们这儿讲学,经常用唐诗宋词解释音乐作品。有一天他给我们学生讲莫扎特,大家知道,莫扎特是18世纪奥地利的作曲家。这位教授给我们讲:你听听这段,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这个主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用中国的古诗解释莫扎特,那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可是下面的学生都不在乎。我们都非常崇拜他,因为我们知道,越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越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要正确地理解音乐的观念,使听众有了深重的思想负担,也限制了听众的想像力。要是没有这种压力,我们的想像力反而很丰富。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音乐是“耳朵的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满足人的听觉对美的需要。所以,我们有个比喻———音乐是耳朵的美。用耳朵去欣赏音乐是最基本的方式。
    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朋友你要是问他:“你喜不喜欢音乐?”他们说:“咱喜欢,可就是听不懂,只能听点儿轻音乐,浅层次的。”言外之意,是说纯粹用听的方式去欣赏音乐,是低级的。那么我告诉大家,我们用纯粹听的方式去欣赏音乐非但不是低级的,反而是最基本的。越是专业的音乐家、越是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听觉感受就越发达。
    讲完了前面的问题,可以说人们欣赏音乐的观念障碍基本上就消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除了观念方面的障碍,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当一个朋友说“听不懂”的时候,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他感觉没法接受这样的音乐。我把一般人们无法欣赏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觉得曲子没有旋律,一个是觉得不好听。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听严肃音乐?很简单,就是个欣赏习惯的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旋律的音乐,只要让你的心情跟着旋律起伏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378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5-5 07:04 , Processed in 0.0924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