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07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成本会计三段论

[复制链接]
1071 0
​众所周知,几岁的孩子就想着娶老婆、买房子和养家糊口的事情,为时过早。
然而步入职场,很多人跟这孩子一样,抓不住主要矛盾,一通胡思乱想,然后索性瘫坐在地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职场大致分成三个阶段,今天用大白话阐述:
一、种好自己的地

刚参加工作或者新接手一项工作先弄清楚什么对自己这个岗位来说最重要。比如人家请一个司机,需要的是在规定的时间把他安全地送到指定的地点。
人家不会等着你去学汽车的原理和制造过程。因为你有会计证就像有了驾驶证,虽然路也不熟悉,对车的性能也不太了解。但需要你先把车开到地方。怎么开得更稳当让乘客坐的更舒适【岗位基本的技能】,选择什么路线可以躲避拥堵用时最少【高效的工作方式】,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司乘人员安全【符合准则和税法的规定】。何时保养、洗车、加油【日常业务规范】。以后怎么能自己排除简单的故障,会把车去做年检、处理违法,这是以后的事情【特殊业务的处理】。

比如让你到一个公司做成本,人家几千块钱请的成本会计,他们等几个月咱还算不出成本来,他们不会认为业务有问题,首先认为咱就是个假财务。你先要搞明白:
1、我怎么才能把每个月的成本算出来——我需要有哪些数据、单据才能算;
2、我需要借助其他财务人员哪些账务处理的结果——比如费用会计做完全部凭证,此外还有哪些是你自己要去做的凭证。
3、弄清楚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系统处理、辅助文档/表格,得到的成本报表。
4、需要提供给其他岗位或者部门一些什么资料——报表或者一些分析资料。

如果因为现在库存也不准确,物料编码也不规范,单价信息也不全,核算成本所需的资料基本上都不健全,或者已有的资料不能满足核算需求,或者业务本身欠缺规范无法保证单据准确。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就可以把自己打发了。

有经验的人,业务部门愿意配合,定编码规则,然后清点实物,核定材料、半成品、成品价格。跟过去做一个切断,保证存货账实相符。成品半成品均按现时状态进行BOM的整理。当月人工成本和制费财务正常归集。有这些,成本就能勉强编出来了——不能说是算。因为很多东西还欠缺规范操作,有些费用只能吃大锅饭,人工成本分摊可能连工时都没有。
但要意识到一点,物料编码怎么编,所有BOM的维护和提供,所有业务单据的规范设置和使用,都是业务部门的事情。我们会瞧病,能开方子,但不能自己替人吃药。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抓住入库成本这个牛鼻子。成本核算本身都病得不轻,需要和业务部门一同吃药。而且他们用了猛药见了疗效,成本核算的病才有药引子。


二、挖沟开渠、引水灌田

在企业的业务不规范的时候,我们按照第一阶段的思路种完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缺水少肥是常有的,靠肩挑手提不仅累得吭哧吭哧,还很难获得高产。
然而,规范业务流程(包括研发、采购、库存管理、生产管理、成本核算、销售成本结转)、规范ERP系统的使用(单据设置及单据使用)不是朝夕之功,绝大多数人都是基于现有的做法,一个一个事项去推动规范。
业务部门大多因循守旧,习惯了原有的做法之后,任何改变他们都认为是加量不加价,财务推动改善,有些人说要领导层重视,有些人说需要有授权,有些人说需要有有经验的部门领导配合,说成本会计要懂规范、善沟通的人少。因为根据归因理论:做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做的好都是自己的功劳。主动把屎盆子往头上扣的要么疯要么傻,要么他是个专家级的。

第三阶段,服务业务、创造价值

财务不是算账的而是管“家”的,成本也不是算出来的而是规范出来的。到了第三阶段,我们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后,知道如何开源节流,知道怎么买对公司最划算,知道怎么报价对公司最有利(对资源的消耗能准确核算,就能保证报价合理而有竞争力)——用财税知识服务好业务;知道如何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借助核算为成本低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提供数据资料——追求利润最大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会通过会计内控和管理内控,保证业务流程高效,关键控制点得到识别和管控——通过强化管理,控制企业运营风险。会从企业的经营全局,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多维度进行思考——实现员工、股东、企业价值多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51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5-4 03:49 , Processed in 0.0847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