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5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如何正确执行目标成本管理

[复制链接]
1353 0
上次分享的故事,大家对目标成本管理有了很大兴趣。
我们知道,公司设计一款产品,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的要求以及研发自我挑战综合来考虑的。
一个畅销、爆款产品,往往是能深受某个客户群里喜爱——有“硬核”的热点,从而吸引了一批人,然后影响一群人。
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拟开发产品——配置、技术方案、功能要求,把成本要素分解到硬件、软件、制造、物流、售后服务、公共费用分摊等各环节,而我们说的成本管理,一般是BOM成本、人工、制造费用。研发阶段,企业很容易把目标聚焦到BOM成本上。

原因如下:
1、BOM成本如果达不到某个值之下,项目竞标成功率非常低,去考虑其他费用已经没有意义。
2、BOM成本占比高,其他费用由职能部门来完成,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很难左右。

那实际业务中,我们如何用好目标成本管理?我们分别从目标成本设定和管理来分析:
一、目标成本设定
1、目标成本设定后,可以对不同实现方案做筛选
比如市场上竞品的价格在3万元左右,而且他们毛利率在20%左右。后续他们还有10%的降本空间,也就是他们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1600元。我们准备推出的产品性能、质量上预计超越对手,但价格也要与之相当,内部设定的目标成本是22000元,量产后还需要预留20%的降本空间。所有对公司内部多个产品的方案中,目标成本低于22000元的只有一个,而次低的方案成本24000元。
2、目标成本分解,寻找降本机会和措施
目标成本22000元的方案,我们对所有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其中芯片和屏占了目标成本的55%。对所有电子料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20颗物料可以通过使用器件库的老物料,实现聚量降本;另外8颗物料,可以通过向现有供应商采购,增大总采购份额,在与供应商谈战略合作时,获得了较低的价格支持。结构件有一部分可以与现有产品共模的方式,减少模具投入,同时制造所需的工装夹具也可以与老产品部分共用,如果没有闲置的工装夹具可用,在采购也会省去一些设计费用,从而实现以更低的价格向老供应商采购。而包材取消纸箱包装,采用可折叠周转箱送货至中转仓,从而使包材费用降低50%以上。
3、签发目标成本,作为长期管控的指标
因IC价格依然是涨价趋势,预计产品生命周期内,前期上涨,后期可能会有回落。但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物料成本增加。五金和塑胶都受大宗期货成本的影响。公司签发了目标成本后,但对未来的变化感觉没有太好的办法来管控成本增加的风险。

二、目标成本管理
1、梳理降本措施
目标成本签发后,进入开发和验证阶段,研发系统要制定各项降本的措施。哪些可以优化,哪些器件可以替代,哪些物料可以实现聚量,哪些采用招标来降本,这些在做目标成本设定时或许有的有过思考,但研发过程中,不断寻找降本机会并跨部门协同才是最关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量产产品,如果要推行VAVE降本,往往可以找出不小的降本空间,当然这跟物料价格变动、新物料的出现有关系,但更多的降本机会都是在开发阶段就已经具备条件了。
2、跟进措施的落地
到产品量产上市,目标成本一直要作为评估指标。我们第一步对各项降本措施做了梳理,有些是研发阶段要完成的,有些是量产前要采购开发去完成的,有些是量产前要去落地的,有些是量产后再去谈判的。正常来说,开发阶段需要落地的降本机会点比立项前能想到的要多,所以优秀的企业,在产品量产前的BOM成本已经低于目标成本,而且还给其他职能部门预留了不少的降本机会。
3、目标层层分解
BOM成本是重点,对每个器件都要做目标成本设定和管理,要事先有策划、有准备,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和具体的措施。同时要关注市场上新的器件和模块,有低成本切换方案时,要第一时间评估。
其他成本也需要进行目标管理,比如制造成本,要看影响我们生产效率的原因有哪些,比如瓶颈工艺、来料不良、成本直通率等,如果达不到项目评审时的工时,或者工时费率超标,都要及时分析并采取对策。
其他职能部门,要关注存货呆滞、售后质量、物流运输,资金占用等成本,只有全流程都有目标管理,才能保证产品实现目标销售量,确保毛利率水平符合预期,最终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51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5-4 13:14 , Processed in 0.0937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