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w6705 发表于 2020-5-3 23:46:03

中台的第一性原理

中台的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1. 基本假设
中台是「企业架构」(包含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组织架构等等)的问题,是企业架构向平台型发展趋势的体现。
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企业为什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企业架构呢???
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它引出了我们整个推演的核心假设:
企业架构是企业对于市场信息「认知」的体现!
是不是有点抽象?本着白话系列的原则,我们大白话的解释一下就是:一家企业的企业架构如何设计,背后其实体现的就是这家企业对于自己所处的市场信息(包括客户用户、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的「认知」(获取信息,做出响应)。
如果还觉得很难理解,我们就再举例子: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企业(例如阿里巴巴)的组织架构调整非常频繁,每年都要做几次大规模的全局组织调整。如果我们把组织调整看成企业架构中组织架构的变化,那这种变化体现的就是企业对于市场信息「认知」的变化,以及做出的应对反应。

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如何看待和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自己的客户和用户、自己的商业模式、自己的业务模式,就决定了这家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企业架构。
而「认知」在不断变化,企业架构就在随之不断变化。
2. 推演工具
有了基本假设,那我们又采用什么样逻辑框架进行推演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上边讲基本假设的时候我一直在突出一个词,就是:「认知」。
既然提到「认知」,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最近几年大家经常谈论的一个关于「认知」的模型:Cynefin模型。


在Cynefin模型中,将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认知」,分为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简单(Simple)问题,该域中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感知-分类-响应(Sense-Categorise-Respond),有对应的最佳实践
[*]复杂(Complicated)问题,该域中的因果关系需要分析,或者需要一些其他形式的调查和或专业知识的应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感知-分析-响应(Sense-Analyze-Respond),有对应的好的实践
[*]繁杂(Complex)问题,该域中的因果关系仅能够从回顾中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探索-感知-响应(Probe-Sense-Respond),我们能够感知涌现实践(emergent practice)
[*]混沌(Chaotic)问题,该域中没有系统级别的因果关系,方法是:行动-感知-响应(Act-Sense-Respond),我们能够发现新颖实践(novel practice)
[*]失序(Disorder)问题,该域中没有因果关系,不可感知,其中的问题也无法被解决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Cynefin模型并不是一个问题分类模型,例如还拿建设中台为例,我们无法分类说建设中台这件事儿到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组织认为是复杂的问题可能对于另外一个组织就是简单的(例如已经做过一遍,并已经找到了最佳实践)。
Cynefin模型体现的是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认知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例如:
[*]如果我们把建设中台认知成一个简单(Simple)问题,那应对模式可能就是直接采购一个完整的中台产品,或是把别人的中台模式(Best Practice)拿过来复制一份就可以了 (Sense-Categorize-Respond)。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中台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无法直接复制,并把自己企业建设中台认知成一个混沌(Chaotic)问题,那应对的方法可能就是先找一个小的区域进行探索型试点,然后通过试点的经验和理解,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中台建设的方法和思路(Act-Sense-Respond)。
认知不分好坏,我们用一个解决混沌(Chaotic)问题的方式去解决简单(Simple)问题,和我们用解决简单(Simple)问题的方式去解决混沌(Chaotic)问题是同样危险的,前者可能会让我们多付出很多无用的成本,后者可能会导致问题无法被真正解决。而且无论哪种情况,一不小心,都会使我们划入失序(Disorder)的深渊。
好了,有了基本假设和推演工具了,那接下来就是推演的过程了。
3. 推演过程



推演过程,以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壮大的发展过程进行逻辑推演:
[*]企业在从0到1的初创阶段,往往追求的是通过不确定性寻找突破点,这个时候企业对于自己所处市场的认知是混沌的(Chaotic),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Act-Sense-Respond),试图能找到一个新颖实践(novel practic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创新点,从而在市场站稳脚跟,形成新的竞争力。这个时候“不确定性”(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对于企业并不是敌人,反而是朋友,因为只有不确定性才有新的机会。


[*]但是,当企业度过了从0到1的阶段,在从1到100的持续业务运营扩展中,企业与“不确定性”的蜜月期也就慢慢结束了,开始从朋友变成了敌人。这时候企业更需要的是“确定性”来给企业的高速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和安全感。这就驱动企业需要深度思考自己的市场,以及核心商业模式、业务模式,不断摸索和提升对于自身以及所在市场信息的「认知」。并在看似野蛮独立生长的各条业务线中,寻找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将对于市场信息的「认知」从混沌(Chaotic)(不确定性,没有最佳实践,一片混沌,成功靠碰运气,比拼的是运气和探索速度),通过不断的转化(Chaotic->Complex->Complicated->Simple,就是上图中的红线)最终变成简单(Simple)(简单,有最佳实践,成功可复制,支撑业务的快速扩展和运营)。[*]通过企业对于自身以及市场信息「认知」的提升和转化(Chaotic->Complex->Complicated->Simple)过程,最终探索与识别出一套针对企业最核心业务模式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觉得抽象的可以想想阿里的交易模型和滴滴的出行模型),这时候企业的运营发展就完成了从不确定性地持续探索过程变成一个相对确定性的有“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快速复制粘贴(Copy-Paste)过程。[*]而中台就是这个企业级可复用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承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核心能力”。[*]而中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由此看来也不简单只是一个“在不同业务中找相同点”的总结提炼过程,而本身就是企业对于自身和市场信息「认知」提升的过程,最终落在架构上体现就是企业架构的演进过程。
4. 结论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

假设:企业架构是企业对于市场信息认知的体现。


推演框架:Cynefin认知模型


结论:中台所代表的企业架构向平台型演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对于市场信息认知不断提升,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持续在跨业务线探索通用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并以中台层承载,并最终用于支撑和实现企业对于业务发展的快速响应、复制与增强的过程。

总结以上就是我们的思考,这个对于中台的第一性原理和推演的思考过程以及结论,帮助我解释清楚了很多之前很难解释的或是含糊不清的问题,例如下面这些:
[*]中台可以直接复制别人的模式么?什么时候可以复制?什么时候不可以复制?[*]为什么市面上的中台产品都是偏向有最佳实践的通用成熟场景?例如营销或是全渠道。[*]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的中台还都是基本选择自研?[*]为什么每家企业的中台建设侧重点不同?[*]为什么在业务中台建设过程中大家都在使用领域驱动设计?[*]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有了多个业务线后才开始建中台?有点企业在做第一个产品就在做中台?[*]……用上面的结论是否可以很容易地回答这些问题(或是其他你自己心中对于中台的一些疑问和问题),经历了这样一个思考和碰撞的过程,看待很多问题也会更加的深入和透彻,也不会轻易的迷失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概念和解读当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台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