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team 发表于 2010-6-28 20:37:40

登泰山之感悟

杨绍基

  泰山不高,只有峨眉山的一半。泰山不如华山之险,其苍松云雾不及黄山、庐山之奇,为什么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是我国第一个被纳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去年秋天,我带着疑问游览了泰山并研究了有关史料,终于悟出了“五岳独尊”的谜底:

  山的名气与灵气,皆源于人气。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摇篮,泰山所在华北平原,属黄河下游及入海口,是华夏人口繁衍与经济繁荣较早较快的区域,在黄河之岸、黄海之滨的平原上突兀起一座大山,格外引人注目,被认为至高无上,至尊无匹。西岳华山高程是2154.9米,北岳恒山高程2016.1米,都未被称为“群岳之长”,足见泰山先声夺人。

  古时,人类有原始天真地对自然崇拜,《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泰山亦称岱岳)。东晋《抱朴子》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道教崇奉泰山为“东岳大帝”,是“阴间鬼魂的主宰”。因此,泰山成为神州大地上名声早熟,最早走红的山川“明星”。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华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被尊崇的“五岳”,其中四岳都在黄河流域,只有南岳衡山在湘江之滨。沿长江的黄山、庐山、峨眉山、青城山等,尽管它们风光无限,却都未被尊岳封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缺憾。

  早在先秦时代,已有72位君王登上泰山祭告天地,随后,秦皇汉武都登泰山举行更加隆重的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历代帝王自命为天子,对祭天封禅趋之若鹜,既是崇拜自然,迷信神灵;也是凭藉神祗,教化黎民;还是自我包装,标榜作秀。

  泰山受到帝王的恩宠热捧,超前成为山川“明星”,“三教九流”皆成为“追星族”,纷纷登泰山建寺庙、筑宫殿,更多的人是上山“祈福、借寿、请喜、还愿”,泰山被炒得炙手可热,大众都成了泰山的“发烧友”。

  泰山是佛道两家的兴盛之地,又是历代巨子宗师仰慕之所,更是文人墨客抒怀酬唱的舞台。经过两千多年的储英蓄华,泰山的文化积绽异常富裕,处处有人文景观,步步有历史珍迹。

  泰山最大的特色、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是数量繁多、气势恢宏的摩崖碑碣。现有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许多是历代帝王真迹和宗师巨擘的佳作,有的是绝世孤品,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华夏之冠,也称世界之雄。

  随着人类思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其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了巨大升华,原先崇拜自然、神化的山岳,逐渐转变为审美对象和使用价值,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泰山重新受到人们的宠爱,把它视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胜地。

  前几年我登上峨眉山金顶,举目环视,只见一片云海,其它什么都看不见,正如谭嗣同诗:“身高珠不觉,四顾乃无峰”。这次登泰山玉皇顶,淡云薄雾,天高气爽,周边景色异常养眼,让人飘飘欲仙之感,这时豁然理解诗圣杜甫,他在四川住那么多年,为什么不把“一览众山小”之类的诗赠给峨眉,反而献给了泰山。看来,泰山增一些太高,减一些太矮,山径险而不危,薄雾时有时无,造化精巧,恰到好处。

  泰山还有名洞72处,奇石72块,石窟造像14处。现在旅游讲究视觉冲击和文化养眼,到北京看城头(皇城故宫),到西安看坟头,到上海看楼头,到海南看浪头,我还说到泰山去看石头——泰山的石头故事多,泰山木鱼石会唱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泰山之感悟